熱議:伊春:主打生態特色牌 推動鄉村林場雙振興

紅松繁育基地。

林下木耳種植。

鐵力市美麗鄉村。


(資料圖)

朗鄉花海。

小興安嶺林海。

五花山色。

鐵力綠色水稻種植。

黑龍江日報4月5日訊“充分依托農林一體優勢,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堅定走好具有伊春特色的農林現代化之路。”在日前召開的伊春市委農村工作會議上,伊春市委書記隋洪波在談到該市正在開展的鄉村林場“雙振興”時說。

林都伊春立足自身特點,堅持農林一體,統籌推動鄉村林場“雙振興”,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林場)”建設為抓手,帶動鄉村振興戰略五大振興實施,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推鄉村產業振興,助力鄉風文明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隋洪波說:“2023年,伊春市將繼續堅定信心、鉚足干勁、擔當作為,加快推進農林現代化步伐,全面推進鄉村和林場振興。”

找準定位打生態牌走特色路

站位大局,找準伊春定位,立足伊春市農業特點,把打生態牌、走特色路作為鄉村林場“雙振興”的根本路徑,加快構建現代化農林產業體系,努力將伊春建設成為全國綠色菜園、綠色廚房、綠色藥房和特色農產品集散、加工基地。

驚蟄一過,湯旺河畔的南岔縣金南公路北藥產業示范帶萌動著春天的氣息,去年盛夏時節一眼望不到頭的北藥花海仿佛仍在眼前。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南岔縣大力發展北藥種植,開辟了一條鄉村振興、增收致富新路徑。目前,南岔縣已形成集種植、加工、生產、銷售、觀光為一體的北藥產業體系。

拿起一盒精包裝的“鐵力大米”的米磚,掃碼進入天貓的鐵力原產地商品店鋪,店鋪里的商品都是“鐵力森鮮”品牌。近年來,“鐵力森鮮”區域公用品牌和“鐵力大米”“鐵力平貝”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做得風聲水起,品牌農業帶動了一方產業發展。

鐵力市有著小興安嶺生態寶庫的美譽,為了讓品牌農業獲得好口碑,鐵力市建立了“監管、監測、執法”立體式監管機制和“市、鄉、村”三位一體全方位網格化監管體系,監管覆蓋率100%。指導全市生產經營主體入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累計44家企業納入平臺監管,全市農產品可追溯率75%以上,全綠色有機食品監控面積45.72萬畝。

堅持農林一體、綠色有機,伊春市要向農業產出要效益,要向小而精、小而特方向發展,提高特色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

2022年以來,伊春市特色農林產業加快發展,全市綠色有機食品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42萬畝,全年生豬出欄50.2萬頭、水產品10522噸、產蛙量4008噸,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8家。中藥材種植撫育面積達到78萬畝,新建省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5個。“伊春藍莓”入選國家首批地標保護與發展典型案例和黑龍江地理標志保護工程,品牌價值達16.5億元。

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

把深入踐行大食物觀作為主攻方向,伊春市提出要在強基地、育龍頭、延鏈條、拓市場上下足功夫,努力在全省率先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

4萬平方公里大森林蘊藏著豐富的食物資源,伊春市是天然的“大糧庫”。在伊春森工上甘嶺林業局公司,董事長王慶善介紹:“以叫響‘上甘嶺’森林食品品牌為目標,公司建設了農林產品生產車間,深度開發松子、榛子、木耳、藍莓果干等森林食品。該公司與中國保利集團北京物業公司旗下保物優購平臺深度合作,主動對接市場需求,讓林區好貨走出大山、走進城市、體現價值。”

依靠得天獨厚的野生蜜源優勢,伊春市烏翠區的蜂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烏翠區區長劉海介紹,區經濟開發園區對蜂企實行廠房15年免租金政策,現有3家優秀蜂企落戶并投入生產。其中伊純蜂業、伊蜜蜂業兩家企業獲綠色食品A級認證,伊純和牧蜂兄弟等品牌榮獲“黑龍江省首屆百姓喜愛的蜂蜜十佳品牌”等榮譽,達到同行業領先水平。

黑龍江蛙之寶林蛙全人工繁育有限責任公司在伊春市烏翠區的幫扶支持下,大力發展全人工林蛙養殖產業,企業固定資產已經達到600萬元,集孵化、飼養一體的現代化養殖大棚30棟。經過兩年的努力,企業初具規模,在技術和效益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2022年,養殖林蛙300萬只,2年成品蛙占100萬只,實現總收入389.26萬元。

接下來,伊春市將聚焦建設“四個基地”,即建設生態森林食品供應基地、冷水魚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寒地果蔬生產基地和生物產業基地,在保障糧食安全供給前提下,進一步擴大食物來源、增加食物總量。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林場

在近日召開的伊春市委農村工作會議上,公布了2022年全市美麗宜居村莊(林場)建設考核結果,并為市級美麗宜居村莊示范鄉鎮、村(林場)、庭院代表授牌。

“過去一年,伊春市建設了3個‘市級美麗宜居村莊示范鄉(鎮)’、30個‘市級美麗宜居村莊示范村(林場)’、300個‘市級美麗宜居村莊(林場)示范庭院’。全市鄉村(林場)建設共投入5.03億元資金,完成村莊和林場綠化95800延長米,新建垃圾處理設施10座,村內道路硬化33.68萬平方米,修建邊溝6.18萬平方米,新建柵欄90000延長米,新建路燈2087基。”伊春市農業農村局的郭佳介紹。

把鄉村和林場振興作為重大任務,統籌推進“五個振興”,突出抓好特色產業發展,強化鄉村林場建設規劃引領,伊春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示范典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林場。

鐵力市聚焦“宜居宜業”,著力建設和美鄉村。一體推進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按照“以點穿線、環線提升”的思路,鐵力市高標準實施了19個村屯和1個林場所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工程,獲評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先行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始終走在全省前列。71個行政村標準化衛生所、農家書屋、綜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動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

讓文化的種子在鄉村生根發芽。鐵力市工農鄉每個村都有量身打造的文化主題,北星村建設了“禮”文化廣場、新華村有一個“勤”文化廣場、興隆村則有以“興”為主題的文化廣場,通過宣傳文化理念,引導村民對標先進、自覺看齊、共倡新風。

今年,伊春市將繼續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林場)建設,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創建10個宜居宜業和美精品示范村(林場)和20個宜居宜業和美重點示范村(林場)。同時,新創建2個市級宜居宜業和美示范鄉(鎮)、20個市級宜居宜業和美示范村(林場)、200個市級宜居宜業和美示范庭院,在全市范圍內開展“550500”示范創建工程,即:2022年基礎上,創建成5個市級示范鄉(鎮)、50個示范村(林場)、500個示范庭院,引領帶動各縣(市)區因地制宜推進創建示范活動,打造一批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林場)示范樣板。

春天的交響正激蕩大地。伊春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千方百計拓展增收渠道,實現農民和林場職工共同增收富裕,讓農民和林場職工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好,把“林區三問”的精彩作答書寫在鄉村林場雙振興的奮斗中。

(本文圖片均由伊春市委宣傳部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