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歸大海 思念永存 哈爾濱推行海葬等生態安葬方式引導文明新風

黑龍江日報4月3日訊“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思念渺無畔……”3月30日,哈爾濱市皇山公墓,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共祭儀式。數十位曾經參加過哈爾濱海葬活動的逝者家屬齊聚于此,共同緬懷逝去的親友。

北緯38度16分,東經121度43分的南海海域,一座城市關于生命的記憶蘊藏于此。

不留軀體、不進陵園、沒有墓碑、沒有牌位,15年,2093位冰城逝者在這片海域海葬長眠……


(相關資料圖)

從土葬、火葬到如今的海葬,安葬形式的逐年轉變折射出哈爾濱市殯葬部門深化殯葬改革的決心。而海葬更是在倡導生態安葬新風過程中進行的一次有益嘗試。

2009年起,哈爾濱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通過政策制定、廣泛宣傳、完善服務,讓海葬被越來越多市民所接受和選擇,32次集體海葬申請人數逐年遞增。政策與服務并行,哈爾濱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探索的內陸城市開展海葬活動模式讓“入海為尊,向海而生”的綠色殯葬理念在更多人心中植根。

枕浪而息 長眠大海

碧波蕩漾,海風輕撫,鷗鳥旋鳴,艦舷搖曳……

3月19日,哈爾濱市第30次骨灰海葬告別儀式在大連海域舉行。

8時30分,伴隨著汽笛聲,載著75名逝者骨灰的海葬專用船緩緩離港,駛向指定海域。

“徐徐的海風是探尋親人的腳步,蔚藍的海水是思念的淚水,寬闊的海面是擁抱親人的胸懷……”骨灰撒向大海前,一場追思會在船艙內舉行。8時45分許,海葬船抵達大連老偏頭海域,海葬正式開始。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逝者家屬們用白色絲帶系住可降解骨灰罐,再捧上一束菊花敬獻,將骨灰罐放入海水中。望著慢慢沉入大海的骨灰罐,許多逝者親人的淚水奪眶而出。

“父親在遺囑中交代要把骨灰撒入大海,今天能夠實現老人的遺愿,我很欣慰?!碑斕靵硭透赣H最后一程的潘先生表示,老人的選擇作為兒女十分理解也支持?!斑@種身后骨灰處理方式不僅環保,同時也給國家節約了土地,為我們后輩樹立了榜樣。”潘先生說?!澳赣H生前說,骨灰撒海不占用土地,也算是為生態環保作了一點貢獻。我們為她的胸懷感到自豪?!鼻皝頌槟赣H“送別”的孟女士表達了和潘先生同樣的觀點。

“從2009年哈爾濱舉行首次集體海葬活動至今,報名參與海葬活動的人數逐年遞增,由此可見生態安葬的理念正漸入人心?!惫枮I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黨委書記王玫出具的一份哈爾濱市海葬活動統計表顯示,2009年哈爾濱市首次骨灰撒海的逝者有16人,2014年骨灰撒海逝者首次突破100人,2016年骨灰撒海逝者突破200人,2019年骨灰撒海逝者接近400人。據了解,受疫情影響,2020年以來,哈爾濱市骨灰撒?;顒右恢蔽茨苋骓樌_展,但預約始終在繼續。按計劃,2023年,清明節前后哈爾濱市將在大連舉行五次集體海葬活動。

費用下調 助力推廣

2016年曾為親屬進行過海葬的孫女士,今年再次報名參與。“今年海葬的費用下調了1000元,而且出行的方式也更加靈活便捷,感受到了政府部門對這種生態安葬方式的鼓勵與支持。”談起哈爾濱海葬服務的變化,孫女士頗為感慨。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讓海葬被更多市民理解、接受并選擇,哈爾濱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從政策到服務不斷進行優化。通過調整出行方式,使海葬基本費用由原來的3000元下調為2000元,費用主要包括兩位家屬攜帶兩份骨灰,以及當地接駁車租車費、海葬租船費、鮮花、海葬降解罐、海葬證書等。

據了解,為鼓勵骨灰撒海,從2016年4月起,我省全面實施骨灰海葬補貼政策,即每戶骨灰海葬補貼標準1000元(一戶居民原則上可攜帶兩份骨灰)。截至2022年末,哈爾濱市已為883個家庭發放海葬補貼88.3萬元?!跋抡{費用,補貼持續,既體現了政府的價值導向,也表達了政府對海葬的肯定,可以給予死者家屬極大的心理安慰,鼓勵市民選擇海葬?!蓖趺嫡f。

近年來,哈爾濱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還不斷優化服務?!半S著宣傳力度的加大,許多省內逝者家屬也紛紛在哈爾濱報名參與海葬活動,以往出行方式是報名者需在哈爾濱集合后共同出發抵達大連,過于機械。今年我們取消了這一限定,只要在海葬舉行的規定時間抵達大連即可,方式任選?!惫枮I市海葬服務負責人劉新明說。

骨灰撒海前放飛白鴿,寓意生命的延續;返航時,免費提供海鷗糧,慰藉家屬空蕩的心靈……“我們從逝者家屬的角度去思考、去設計,讓海葬服務更有溫度?!眲⑿旅髡f。

不僅如此,為了滿足曾經參加過海葬,但目前無法抵達大連進行現場祭掃的家屬需求,今年哈爾濱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還舉行海葬共祭儀式,用視頻、鮮花、紀念牌遙寄哀思。

綠色安葬 冰城引領

“海葬是推行綠色殯葬的有力舉措,它打破了‘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體現了厚養薄葬的文明新風?!闭勂鸷T醿瀯?,王玫表示,海葬是一種環保的安葬方式,避免了墓地占用土地資源的問題,也減少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同時,海葬的成本相對較低,不需要購買昂貴的墓地,也不需要支付過高的墓地管理費用。

王玫舉例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處墓穴面積占地0.5平方米左右計算,2009年至今海葬的2093份骨灰總共占用1046.5平方米的土地,海葬相當于新增1046.5平方米綠化區域。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如何實現骨灰多元化處理,是近年來哈爾濱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在殯葬改革過程中思考最多的問題。該中心曾對多個城市的生態安葬進行考察,發現海葬是骨灰處理的極佳方式。然而哈爾濱作為內陸城市,僅有一江相鄰,而松花江是哈爾濱市的備用水源地,不能作為拋撒骨灰的場地,最終將大連港南海海域7.5海里處確定為哈爾濱集體海葬之地。據了解,該海域是國家海洋局指定的骨灰拋灑海域,而且大連與哈爾濱之間交通也很便利。

“經過15年探索,如今,哈爾濱市海葬已經步入常態化,今年我們預計將海葬延續至11月,逐步實現海葬的全年常態化舉行。”王玫告訴記者,今年重啟的海葬活動不僅有本地市民參與,還有來自雞西、佳木斯、大慶等省內多個地市的市民報名,以及來自長春、北京的市民參加。

“我們將繼續加大綠色生態殯葬的推廣力度,不斷擴大海葬的比例,同時不斷優化服務,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王玫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