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資訊】讓文明低碳祭掃成清明新風尚

黑龍江日報4月4日訊或發送一封時空郵件,或送上一束鮮嫩菊花,或系上一條黃色絲帶,或寫一張緬懷卡片,或點上一首相思的歌曲……清明節臨近,這段時間,哈爾濱市各家殯儀館、公墓迎來祭掃高峰。記者走訪發現,今年,低碳環保的綠色祭祀之風成為主流,哈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提供的網絡、鮮花、絲帶等多樣化文明祭掃方式被越來越多的市民接受且選擇,傳統清明節愈發“清凈”與“文明”。


(資料圖)

鮮花絲帶獻故人溫馨文明情不減

墓碑上被粘貼了黃絲帶,微風拂過,絲帶輕輕飄動仿佛在訴說著對故人的思念。走進皇山公墓,感受到的是氣清景明的祭祀氛圍。“清明祭掃高峰到來前,我們在對園區環境進行整飾的同時,為每一座墓碑都粘貼上了黃絲帶,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家屬傳遞對逝去親人的一份深情,讓公墓內多一些色彩和溫情。”哈爾濱市皇山公墓主任李贊說。

一束鮮花外加幾樣點心水果……在天河園殯儀館新設立的祭悼區內,許多前來祭祀的市民都主動選擇更為環保的寄思方式。“取消焚燒區,改造成祭祀區,新設立120個祭祀臺,為的就是將文明祭掃貫徹到底。”哈爾濱市天河園殯儀館黨支部書記魯宏波介紹說。在哈平路殯儀館、向陽山革命公墓的文明祭祀區域,不時有市民駐足,或寫上一張卡片、或系上一條黃絲帶寄托哀思。

“今年清明節期間我們通過在公墓、殯儀場館設立天堂信箱、鮮花祭掃、黃絲帶寄哀思等方式,引導廣大市民自覺摒棄不文明的祭掃方式。”哈爾濱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黨委書記王玫告訴記者,今年,哈市殯葬部門繼續廣泛宣傳錯時錯峰祭掃、社區共祭等現代紀念追思活動,逐步使文明低碳祭掃理念成為社會自覺行為。

網絡線上寄哀思云端緬懷在心間

點擊“信封”,彈出“信紙”,寫下“思念”……一封寫給故人的郵件就這樣通過“時空信箱”郵寄而出。今年清明節期間,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哈市民政局、哈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推出了“時空信箱”網絡祭祀方式,供有需求的市民選擇。“時空信箱”上線后,受到很多市民的青睞。或是三兩句話語或是一首小詩、或是一段故事……字里行間滿是深沉的哀思。據統計,“時空信箱”上線僅3日,點擊訪問量已突破10萬人次。

今年哈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還在其微信公眾號開辟網上祭掃服務專區,給無法進行現場祭掃的市民提供便利。截至4月3日,參與“哈爾濱殯葬”微信公眾號網絡祭掃人數達3萬余人次。

“心中有情,不分遠近,云祭掃倡導的是一種文明新風尚。”王玫告訴記者,哈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不斷對網上祭掃方式進行豐富和創新,建成的海葬祭祀平臺將為那些選擇不保留骨灰逝者的親人搭建起追思的載體。

宣傳倡導進社區移風易俗過清明

為逝者獻上一束鮮花、系上一條黃絲帶……日前,哈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聯合哈市道里區撫順社區共同開展了社區集體共祭活動。“祭掃在心不在行,這樣的祭祀方式同樣可以傳遞思念。”采訪中,許多上了年紀的社區群眾都表示了對綠色祭奠方式的認可。這段時間類似的共祭活動在哈市多個街道社區相繼開展。

“既然倡導人們移風易俗摒棄傳統方式,那么就必須給人們提供新選項,通過近年來的推廣我們發現,鮮花、音樂、絲帶、網絡等祭掃方式已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祭祀選擇。”王玫表示,哈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還將持續開展進街道、進社區活動,引導更多市民棄舊俗、尚美德、樹新風,做文明祭掃的宣傳者、推動者和踐行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