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短訊:大慶創新方式方法 將非遺文化“搬”到各族群眾身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東北網2月25日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大慶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請出”展館、“走上”云端,讓各族群眾共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聽一曲悠揚婉轉的馬頭琴演奏、觀一場巧奪天工的手繪剪紙的制作過程、看一段民風淳樸的傳統二人轉、嘗一口傳統手藝糖人、欣賞一首韻味十足的《孝經》吟誦……2月21日至23日,由市委統戰部、市文廣旅局、薩爾圖區委宣傳部主辦,大慶日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大慶第二屆非遺之夜”活動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中,“線上+線下”觀覽人數超2萬人,各族群眾一睹數十個優秀“慶字號”非遺項目,沉浸式體驗非遺的內涵和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手藝也是傳承,是傳統文化中最精華的匠心凝結,也是大慶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非遺展示街上,蘆葦畫制作、剪紙、東北本草植物標本畫等項目齊聚亮相,吸引了很多市民前來體驗。活動現場還邀請了關東烙畫、古琴制作技藝、王氏刺繡、剪紙等非遺項目代表來參展。“今天帶孩子來觀看這些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表演,讓孩子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感覺非常有意義。”前來參觀的市民意猶未盡。
近年來,大慶市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利用、宣傳展示和研究推介,創新方式方法,將非遺文化“搬”到各族群眾身邊,開展群眾喜聞樂見、便于參與的宣傳展示體驗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為引領,推動各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目前,全市現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9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3項,省級38項,市級57項,總體項目總量已位列全省第一梯隊。“楊小班鼓吹樂棚”“東北大鼓”登上央視舞臺展演、“武家鼓吹樂棚”“蘆葦畫工藝”被新華社報道、“老街基白酒釀造工坊”亮相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慶字號”非遺項目已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