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不大”的孩子王,給不了汪建國想要的“安全感”
好漢不提當年勇,一手創辦三家獨角獸公司的汪建國,把自己的輝煌都留給了過去。作為孩子王、好享家、匯通達三家獨角獸公司的創辦人,汪建國的精力、能力都堪稱過人。
2009年,汪建國50歲,在將五星電器賣給美國百思買后,他選擇了重新創業,創辦五星控股集團,并在10年時間內,孵化出了以上三家獨角獸級別的企業。
【資料圖】
汪建國曾經坦言:回顧30年的創業之路,真正的敵人是自己。似乎在他的人生觀里:沒有功勞的苦勞,都是徒勞。所以,即使彼時人過半百,汪建國依然如人在旅途,激情四射。只是,不服老的汪建國,最終還是在“孩子王”這家企業身上,顯示出了英雄遲暮的無力感。
尤其是近期孩子王發布公告稱,發行募集資金不超過10.39億元,且豪擲10億擬收購樂友國際,更是將其發展焦慮暴露無遺。要知道,10億現金,占比孩子王公司現金流的大半。據其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孩子王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也不過區區17.15億元。
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年過六旬的汪建國,又在開始“折騰”,無異于是在進行一場“豪賭”。而在這樣的冒險舉動之下,汪建國及孩子王的命運,又將如何?答案恐怕沒有那么簡單。
1
孩子王輝煌不再,汪建國難免焦慮
回顧汪建國近10年的二次創業史,其焦慮感或許也在逐年上升。除了孩子王、匯通達已成功上市外,汪建國手上還有一個圍繞有錢人群體的智能家居產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好享家。
據了解,已連續五年入選“獨角獸”企業榜單,未來上市或許也是遲早的事情。不過,古人云:好事多磨。例如,過去踩著國家二胎、三胎政策人口紅利快速成長的孩子王,如今也正經歷著人口紅利消退、風口不再的陣痛期。
尤其是上市以后,孩子王的業績表現并不理想,焦慮感也與日俱增。無獨有偶,汪建國創辦的另一個企業匯通達,雖與孩子王處于完全不同的賽道,也在上市一年多后,股價一路走低,市值縮水近四成,而且至今沒有走出虧損的陰霾。這也意味著,曾經頭頂“下沉市場第一股”光環的匯通達,也正在經歷成長的煩惱。
說回孩子王。通過官方了解到,孩子王創立于2009年,主要從事中高端品牌母嬰童商品銷售,為準媽媽以及0-14歲嬰童提供一站式購物及全方位成長服務,一直圍繞母嬰生態完善其服務體系。而在公司的各項業務中,母嬰產品的銷售是公司的基本盤,營收貢獻占比超過八成。
早年的孩子王,可謂吃盡了時代紅利,在“千禧一代”成為中國家庭的“中心”,居民在嬰幼兒產品方面的消費觀念也直線升級,無數父母都抱著“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在孩子王里“揮金如土”。一時之間,各種互聯網育兒平臺、母嬰產品也如雨后春筍。
據中國兒童工業中心發布的數據,目前國內家庭的總支出中,兒童支出占比高達三成以上,逼近家庭消費的一半,平均每個家庭的兒童消費也在數萬元之間,由此也催生了一個數萬億的兒童消費市場。
很顯然,過去的孩子王就是這個紅利時代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不過,10余年過去,這樣的紅利也隨著出生人口出現負增長、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居民生娃育兒觀念等的變化,而一去不返。
肉眼可見的是,過去高速的人口增長已經戛然而止。我國新出生人口連續兩年不及一千萬,以及人口出生率連續三年跌破1%,就是人口紅利宣告結束的信號。事實證明,孩子王也正在受這樣的時代大勢沖擊,而孩子王營收增速的大幅放緩,便是最直接地印證。
孩子王歷年財報顯示,2018年至2021年,孩子王的營收分別為66.71億元、82.43億元、83.55億元、90.49億元,增幅分別為27.43%、23.56%、1.36%、8.3%,增幅不斷下降;凈利潤分別為2.76億元、3.77億元、3.91億元、2.02億元,增幅分別為194.21%、36.76%、3.61%、-48.44%,增幅由高速增長轉為負增長。
2022年,孩子王的營收、凈利潤同樣是不增反降、雙雙下滑:同比分別降低5.84%、39.44%。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第一季度結束,孩子王已連續六個季度出現營收同比下滑,連續兩個季度虧損。由增長放緩到負增長、由盈利賺錢到虧損加大,都預示著,孩子王業績下行的拐點已至。而孩子王如何“止頹”、實現業績自救,也成了擺在汪建國面前的一道難題。
2
跟隨ChatGPT熱潮,恐難找到解藥
通過前文的分析不難看出,作為大店模式下的零售企業,孩子王的業績下滑,并非是其模式不夠創新、科技實力不足,而是母嬰行業的大環境已變。
不過,不服老的汪建國,或許是為了展現其公司年輕的一面,所以也跟上了AI大模型的熱潮,試圖以此實現新的增長突破,同時提升其平臺的服務體驗。
據了解,在ChatGPT的熱潮一浪蓋過一浪時,孩子王也推出了自主研發的AI育兒顧問大模型產品,并被命名為KidsGPT。據官方介紹,KidsGPT的功能類似一個擁有智能對話、智能繪圖、智能商品及服務推薦功能的智能育兒顧問,能夠解答孕婦消費者“月子期可以洗頭嗎?”、“懷孕了可以喝咖啡嗎?”等常見的母嬰問題。
只是,對此次轉型,業界并無太多積極的聲音。業內人士最大的擔憂在于,孩子王此前在人工智能領域并無太多沉淀,此番布局AI大模型產品,或許面臨巨大的投入。
據預測,孩子王布局大模型,最大的挑戰在于需要在顯卡、CPU等硬件設備方面加大投入,才能實現類似ChatGPT的大模型產品,預計投入的成本高達10億美元。與此同時,按GPT-3的一次訓練成本來評估,一次訓練,需要額外支出數百到千萬美元的投入,恐怕并非是孩子王所能承受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還只是前期的投入,加上高質量的標注數據,其投入更像是一個“無底洞”。據了解,在孩子王傳出自主研發并訓練KidsGPT消息后,其股價曾一度大幅上漲,不過隨后卻十分巧合地出現了其核心股東減持套現的消息。
5月中,還其股價連漲幾天后,孩子王公告稱,持股4.9%的股東德廣有限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1112.04萬股;持股9.74%的股東HCM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2224.09萬股。
因為其股價上漲與股東套現的時間點過于巧合,也不得不令外界懷疑,所謂的布局AI大模型,或許只是孩子王提振股價的戲碼,背后有著什么樣的如意算盤,也尚未可知。
只是,對比孩子王的發展現狀以及布局AI大模型所需要的投入,無論孩子王跟隨ChatGPT的熱潮是真是假,都恐怕難以成為其救命良藥。
3
汪建國的危機感,給不了孩子王“安全感”
窮則思變、居安思危,這種危機感,可謂是汪建國一手打造多家大型企業的底層驅動力。所以,汪建國總是在其手頭的事業蒸蒸日上之時,不斷地尋找其事業的“第二條增長曲線”。
過去,從電器到農村電商,再到母嬰項目、智能家居,看似跨度很大的幾個創業項目,現在看來,不過都是汪建國在其當時的危機感之下,尋找其事業第二條增長路徑的“備胎”。
要知道,盡管孩子王早早實現了盈利,但是其發展壯大,依然少不了資本輸血、支撐。因此,汪建國除了參與布局產業外,更將其觸角伸向了投資領域。并試圖用資本來打造孩子王的安全感。
據了解,汪建國還在2017年成立了星納赫資本,管理規模逾百億,專注于“消費+科技”賽道,投出了飛鶴、極兔物流、妍麗、中創新航、萬潤新能源、UR、巨子生物、細刻、胖虎等明星企業。與此同時,汪建國個人還是鼎暉投資、紅杉資本、嘉御基金、青松基金等多家投資機構的LP。
汪建國說,產業與資本就像兩棲動物,需要兩手抓,而且兩手都得硬。不過,母嬰市場雖大,但是行業的天花板卻正在逼近,因此,孩子王想要獲得投資者的資本加持,還需要更加新鮮的故事。
而在KidsGPT之前,孩子王上市的主打概念是數字化平臺建設,在其招股書中,開口便是向市場募資24.49億元。用途則是全渠道零售終端建設項目、全渠道數字化平臺建設項目、全渠道物流中心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因此,在其實際募集的資金比原計劃少了18億元之多時,孩子王上市所付出的,也以估值縮水70%的代價。而凈利潤不及募資規模30%的財務數據擺在面前,也讓投資者對孩子王并無太大“興趣”。
業內人士認為,由此也暴露了汪建國及孩子王當時的矛盾心情,一方面為了讓投資者找到信心,所以試圖將其募資規模放大,看看能否撞上運氣“畫大餅”獲得投資者買賬。另一方面,汪建國及孩子王或許也在擔心,其業績表現不佳的財務數據,難以支撐其無法自圓其說的資本故事。
由此可見,在產業端無法獲得“安全感”的汪建國,試圖在資本市場重拾一些信心。不過,投資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從孩子王糟糕的股價表現來看,資本市場終究還是讓汪建國有些失望了。
4
結語
作為優秀的連續創業者汪建國的“佳作”,孩子王過去取得的成績,在業界首屈一指,值得肯定。只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屬于母嬰行業的黃金期,已經成為“過去式”。而孩子王的危機,或許與經營能力已被反復驗證的汪建國,并無太直接的關系。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時勢的變幻無常,從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汪建國的危機感,擺在不可預知、難以預測,甚至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面前,恐怕很難為孩子王的發展,換回一絲安全感。如此來看孩子王的命運,恐怕并非是“蹭熱點式”地布局大模型產品,就足以扭轉的。
不過,相信“不服老”的汪建國,會用其獨特的眼光與智慧,從這一輪危機之中,再次找到新的機會,只是,這個機會是給到孩子王,還是另一個賽道,恐怕汪建國再也沒有太多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