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大同區實施“433”模式讓人才工作駛入“快車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三年來,實施“打捆引才”、開展“書記進校園”等系列行動,引進各類人才368人。目前,全區“六類”人才總數達到1.16萬人……近年來,大同區緊緊圍繞國家和省市人才工作部署,堅持實施人才興區戰略,以打造專業化、實用性、復合型人才隊伍為出發點,通過實施“433”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工作水平,讓人才工作駛入“快車道”。

突出專業重點,精準引進“四類人才”

圍繞“三區建設”,注重人崗相適,針對性引進一批適用型人才。聚焦產業項目引進。圍繞經濟貿易、企業管理等領域,先后引進“工口”專業畢業生11人,補充到發改、商務等部門專業崗位。聚焦鄉村振興引。圍繞資源管理、農業園林、動物科學等領域,先后引進“農口”專業畢業生35人。圍繞發展棚室果蔬、中藥材等產業,引進于天利、梁春生等14名外地能人留在本地。聚焦專業崗位引。為持續推進教育質量提升行動,累計為中小學校補充專職教師215名。為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疫情防控能力,先后引進和招錄醫學、護理、疾控等專業人才40人。聚焦管理需要引。結合黨政機關和鄉鎮街道管理所需,引進法學專業12人,政治、審計、財會等專業27人。

突出培養重點,系統搭建“三大平臺”

注重能力建設,堅持人盡其才,多措并舉創新載體、給空間。建設“十大基地”。與東北石油大學、佳木斯大學等高校合作,建設就業創業孵化、科研成果轉化等7類17個人才基地,先后接收高校實習生1204人。航天果蔬科技示范園區與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合作,研發推廣種植新品種160余種、新技術40余項。搭建“四個一”載體。每年組織一次理論測試,重點測試年輕人才理論基本功;每年組織一次主題演講,鼓勵年輕干部思考發展大局;每年組織一次知識競賽,以“一站到底”方式,檢驗年輕人才知識儲備;每年組織一次基層調研,組織120名年輕干部開展專題調研。開展“三送基層”活動。結合基層需求,開展“送黨課”到基層,組建宣講團深入村和社區黨組織講黨課50余次;開展“送技術”到基層,由30余名技術骨干成立6支小分隊,走進田間地頭和企業工廠講技術、講政策;開展“送服務”到基層,組織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直通車”深入基層,累計開展文化演出、專家義診等服務20余次。

突出管理重點,完善“三項機制”

堅持惜才愛才,注重知人善用,激勵年輕干部干事創業。完善工作機制。定期召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實施《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規則》《年輕干部“四個一批”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人才工作標準。完善儲備機制。建立人才儲備庫,全面實施“福地人才”計劃,圍繞黨政機關、專業技術、鄉村實用、返鄉創業、企業需要五個方面,制定了引、育、用、留相結合的管理措施,進一步擴大人才“蓄水池”。完善選拔機制。大膽使用政治過硬、敢于擔當、群眾公認的優秀年輕干部,圍繞專業專長和關鍵崗位,三年來累計選拔任用35歲以下年輕干部70人,其中鄉鎮、街道30人、機關40人,進一步優化了各級領導班子結構和干部隊伍。

下一步,大同區將緊緊圍繞全市新時代人才振興60條要求,結合區情實際,重點在精準引才、精準培養、精準保障三大方面發力。突出精準引才,圍繞新能源、信息化和設施農業、現代牧業等領域戰新產業,重點引進技術型人才。突出精準培養,重點對近三年引進的94名技術型人才進行專項培養,根據專業崗位進行全程幫扶指導,盡快提升人才實踐能力和成果轉。突出精準保障,建立引進人才崗位考核激勵機制,研究制定留才政策,優化住房、婚姻等人才服務事項。將專家型人才納入領導干部儲備庫,在評選“先優模”和選拔任用時優先考慮,讓各類人才在大同安心工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