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不光錯金劍”出土自河南周口 2000多年后再聚首

2000多年前,這些從越國屬地生產鑄造的“王者之劍”,由于種種原因散落各地。

2000多年后,這些得以重見天日的“越王之劍”再聚首,“回”到古代越國所在地浙江。目前,正在杭州舉行的“越頌——中華文物中的浙江傳奇”展覽中,不同時代的越王劍齊亮相,驚艷了人們的目光。其中,一把“越王不光錯金劍”出土自河南周口。在帶有燈光的現代展廳內,這些依然鋒利的“越王劍”,讓人們目睹了當時越人的最高技藝。

“越王不光錯金劍”出土自河南周口

跨度100多年,數代越王劍共同“返鄉省親”

本次展出的這幾把越王劍,所處時代均在越王勾踐之后。其中,最早的一把是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者旨於睗劍”。據記載,者旨於睗是越王勾踐的兒子,也是越國第3代君王。除此之外,還有河南周口出土的“越王不光錯金劍”以及湖北荊門子陵崗楚墓出土的“越王州句劍”等,年代跨越從“者旨於睗”到“不光”,前后歷時100多年。

出土自周口市淮陽區王店鄉的“越王不光錯金劍”,為1983年出土,系周口市博物館的其中一件鎮館之寶,該劍長59.9厘米,寬5.4厘米。對于這把劍的由來,周口市博物館館長周建山分析說,越國地處長江下游地區,曾與地處長江中游地區的楚國進行征戰,最終為楚國所滅,該劍可能是楚國滅越的戰利品,或者越國饋贈楚國的貢品。

當時的越人絕對不會想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凝聚著他們智慧的結晶,會以這種方式展示給后人。據正在浙江杭州參展的周口市博物館館長周建山介紹,越王劍展窗前參觀者絡繹不絕,大家紛紛拍照留念,記錄下來自2000多年前的珍貴文物。

古代人為何喜歡鑄劍?越王劍為何多出土自楚墓?

據介紹,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以鑄劍聞名。在那個青銅盛行的年代,由青銅材質打造的兵器,無疑成為君王、將領的身份象征。所以,直到今天還有“自古吳越出名劍”的說法。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查閱資料獲悉,前面提到的勾踐之子“者旨於睗”,雖然在位時間只有6年,但目前出土的屬于他的劍就有9把,浙江省博物館的越王者旨於睗劍,只是其中之一。另一位越國君王“州句”,目前出土的屬于他的佩劍已有10余把。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從出土的越王劍來看,多來自于楚墓。這又是為何呢?

“這就要從越國歷史來分析了。”周口師范學院教授楊文森說,越王勾踐去世后,越國內亂頻發,歷史上有過多次弒君事件。而當時的楚國與吳越國相鄰,便趁著越國內亂大舉出兵,而這些越王劍極有可能是被當作戰利品,帶回了楚國,直到后來出現在楚國貴族的高等級大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