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集團三戰港股IPO:估值下跌,3年經調整虧損約8.8億

兩次遞表失效后,KK集團近日第三次發起了港股上市申請。


【資料圖】

KK集團是一家生活方式消費品潮流零售商,競爭對手包括屈臣氏、名創優品等企業。2020年至2022年,公司營收增長明顯,但經營虧損持續擴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為銷售及分銷開支金額大幅增長。不過,2023年以來,公司業績出現較為明顯好轉。

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公司擁有696家門店,主要來自于KKV、THECOLORIST這兩個品牌。公司旗下的門店以自有門店為主,加盟店為輔。

2021年,KK集團完成F輪融資,當時估值約29億美元。2022年,受多重因素影響,公司估值出現下跌。

3年經調整虧損合計約8.8億,一季度業績有所回暖

KK集團成立于2015年,據聆訊資料集披露,以GMV計,公司是2022年中國三大生活方式消費品潮流零售商之一,前兩大公司分別是屈臣氏、名創優品。

從近年來的財務表現來看,KK集團2021年實現營收大幅增長,從上一年16.46億元上升至當年35.24億元。2022年,公司收入增長放緩,實現營收35.51億元。

盡管營收增長,KK集團的經營虧損卻呈上升趨勢,由2020年虧損1.4億元上升至2022年虧損3.2億元。

導致KK集團經營虧損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為銷售及分銷開支上升。數據顯示,公司銷售及分銷開支金額從2020年3.95億元上升至2022年13.13億元,占總收益的比例從24%上升至37%。

KK集團銷售及分銷開支的最主要構成為折舊及攤銷、員工成本。

圖片

KK集團2020年至2022年的經調整凈虧損也呈擴大趨勢,由虧損1.71億元上升至虧損4.12億元,3年間經調整凈虧損合計約8.8億元。

2023年一季度,KK集團盈利能力出現較為明顯好轉,期間經調整凈利潤約為0.86億元。

門店數量合計696家,以自有門店為主

KK集團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兩部分,分別是貨品銷售(包括自有門店零售銷售及向加盟店銷售)、基于銷售的管理及咨詢服務收入,前者收入占比超過95%。

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公司擁有四個自我孵化零售品牌KKV、THECOLORIST、X11和KK館,擁有696家門店,覆蓋中國31個省及印度尼西亞的22個城市。公司旗下的門店以自有門店為主,加盟店為輔。

圖片

其中,KKV、THECOLORIST品牌的門店數量較多,分別為402家、198家。2022年,公司來自這兩個品牌的收入占比分別為66.5%、16.9%,毛利占比分別為69.7%、17.3%。

2022年以來,KK集團的門店數量呈下行趨勢,2022年末為707家,相比2021年減少14家,2023年一季度末進一步降至690家。具體品牌來看,門店數量下降主要來自于THECOLORIST、KK館。

圖片

聆訊資料集顯示,公司2023年預期的新開業門店凈數量(預期新開業總數減去預期閉店總數)為165家至215家,包括KKV品牌98家至108家、THECOLORIST品牌78家至87家。此外,公司預計2024年及2025年各年開設約250家新門店,大部分將位于二線及低線城市。

F輪估值29億美元,2022年估值下跌

成立以來,KK集團完成了多輪融資,在2021年進行的F輪融資中,公司當時的估值約為29億美元。

圖片

KK集團的主要股東中,MOGR(創始人全資擁有的投資控股公司)、KKBrothers(由非執行董事梁捷實際擁有的主要股東)、eWTP、上海緯礪、CMCKrypton等機構的持股比例相對較高,分別持有公司24.0023%、20.9956%、9.8786%、7.5178%、6.2957%的股份。

KK集團通過發行A輪至F輪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完成數輪融資,公司指定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為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任何交易成本及后續公平值變動在損益中確認為開支。

2021年,KK集團年內利潤虧損56.81億元,主要是因為當年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的公平值虧損53.5億元。到了2022年,公司實現轉虧為盈,主要原因是當年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的公平值收益4.89億元。

圖片

KK集團表示,公司2022年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的公平值變動收益,主要反映因疫情影響對公司門店網絡的運營及財務表現造成不利影響令公司于2022年的估值下跌。

隨著2023年以來業績回暖,KK集團這次能否成功實現上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