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新:基民跌倒,廣發基金賺飽?
聰明反被聰明誤。
(資料圖)
1
陽光電源暴跌,牽出一個秘密
一篇文章在光伏行業掀起了巨浪。
四天前,一個叫“趕碳號科技”的公眾號,發布了一篇名為《調查|逆變器全行業數據造假?古瑞瓦特、固德威、首航新能海外銷售之謎》的文章。
文章的矛頭直指國內光伏逆變器行業,作者通過查詢多個國家的海關數據,認為國內逆變器行業的銷售數據存在造假嫌疑,并著重點名了古瑞瓦特、固德威、首航新能三家企業。
相關研報資料顯示,逆變器是光伏系統中的重要組成設備,直接影響發電效率、運行穩定性和使用壽命,在整個光伏發電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被點名的三家逆變器企業,在海外的銷售占比均在七成以上。
文章在業內引起了震動,也讓光伏概念股遭遇大幅下挫。8月31日,固德威觸及跌停,收跌20%。連帶著白馬股陽光電源也被帶崩12.48%,派能科技也跌了近10%。
連續兩個交易日下來,固德威跌去超26%,陽光電源跌超16%。
輿論持續發酵之下,固德威連忙發布澄清公告表示——
嚴格按照會計準則要求確認收入,不存在數據造假的情況,上述報道內容不屬實。
也正是這場大跌,牽出了更多的秘密。
被帶跌的陽光電源,旗下產品幾乎覆蓋了光伏、風電、儲能、新能源汽車等熱門賽道,也正因此,這家企業的股價從2018年的5.17元上漲到如今的100多元——
最高的時候漲幅超過30倍。
但按最近的趨勢來看,造富神話似乎有“熄火”的跡象。鈦媒體曾做過統計,從8月24日至31日,陽光電源累計跌幅已達——
23.01%,市值蒸發超過500億(前復權)。
▲圖源億牛網
盡管那篇質疑文章中沒有指向陽光電源,但整個行業已經陷入一種利空狀態。而且,從半年報來看,陽光電源的業績低于市場預期——
營收同比增長49.58%;
毛利率同比下降2.51%;
銷售費用同比增長117.24%。
最新的數據顯示,陽光電源的市盈率(TTM)高達93倍,依舊處于高位,極有可能面臨進一步的殺跌。
同時,隨著半年報的披露,人們驚訝地發現,陽光電源背后,藏著抱團的基金。
翻閱陽光電源的十大流通股東,僅廣發基金就占據了5個席位——
▲圖源東方財富
如此密集地擠在同一支股票里,廣發基金到底想干啥?
2
廣發基金抱團,“豪賭”光伏賽道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追溯到2021年二季度。
那時候,廣發基金旗下的廣發高端制造股票A、廣發雙擎升級混合A、廣發興誠混合A、廣發創新升級混合以及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就沖進了陽光電源的十大流通股東隊列,合計持股數量為5164萬股。
值得一提的是,廣發雙擎升級混合A、廣發創新升級混合以及廣發科技先鋒混合的管理人,正是明星基金經理劉格菘。
十大流通股東里占半壁江山,足見廣發基金對陽光電源的鐘愛,但其實這只是冰山一角。根據環球老虎財經的梳理,包括上述5支基金在內,廣發基金一共有——
44只基金持有陽光電源,持股數量8391萬股,持倉市值超過82億元。
一支股票上撲進去44只基金,這已經不能用“抱團”來形容了,這是把那當自個大本營了。
廣發基金就這么喜歡扎堆抱團嗎?整個A股有近5000家上市公司,優質龍頭白馬也不少,就非得擠在一塊?
很多事情經不起細看,廣發基金還真就喜歡抱團。
晶澳科技——
廣發基金旗下產品占據了6個流通股東的位置。截至今年6月末,廣發基金旗下有48只基金持有晶澳科技的股票,持股數量合計為1.41億股,持倉市值超過111億元。
隆基綠能——
截至6月末,廣發基金旗下有72只基金持有隆基綠能,持股數量為1.57億股,持倉市值為104億元。
天合光能——
截至6月末,廣發基金旗下有39只基金持有天合光能,合計持有9541萬股,持倉市值62億元。
錦浪科技——
截至6月末,廣發基金旗下有35只基金持有該股,持倉市值為46.6億元。
簡單梳理一下,就可以得出下面這張圖表——
這還只是不完全統計。有意思的是,以上這些股票基本上都是光伏行業的。根據環球老虎財經的梳理,從去年開始廣發基金就斥資超400億元涌入光伏企業,劉格菘更是直言——
現在最看好的就是光伏方向。
如今我終于知道為啥有些基金公司要發這么多只基金了,說白了到處押注,總有一個能押中的。只要有一個業績好就能拿出來宣傳,各種明星也就火起來了,然后再繼續吸引投資者砸錢。
這不像投資,倒更像是賭博。
3
基民虧錢,機構賺錢?
抱團重倉,的確像是一場豪賭。
2019年,憑借重倉科技股,劉格菘包攬2019年主動權益類基金前三名,一戰成名,他也被外界稱為廣發基金“成長一哥”。
出名之后,劉格菘的管理規模在短短半年內從200億元飛升到800億元。
乘著這波勢頭,廣發基金推出了多個明星基金經理——
傅友興、吳興武、鄭澄然、林英睿、唐曉斌……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3年里,廣發基金的管理規模從5000來億一路飆到了萬億,翻了一倍,躍居行業第三。
但現在我們都知道了,廣發基金“造星運動”之所以能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押注賽道,抱團“豪賭”。
這種模式,在行情好的時候確實能一飛沖天,但遇上下行周期或者估值回落,就很容易翻車。
今年4月份,獨角金融曾做過梳理,由于陽光電源等股價跌落,劉格菘管理的基金——
6只收益率虧損幅度均超過20%以上,3只基金收益率虧損幅度過30%。
▲圖源探長讀財
以隆基股份為例,僅一季度,按57億元持倉市值計算,隆基股份已讓基民損失14.8億元。
劉格菘之外,根據時代周報的梳理,截至今年一季度,廣發基金旗下的其他明星基金經理也不好過——
唐曉斌,管理的3只產品,3個月內凈值皆跌超15%。
傅友興,3只在管產品,近3個月凈值皆跌超過9%。
再看產品,成立于2020年10月21日的廣發醫藥健康混合A,截至2022年8月12日單位凈值跌幅達到33.68%。這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是廣發旗下的明星基金經理吳興武。
但有意思的是,盡管基金產品虧錢,但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依然能賺大把的管理費。
相關資料顯示,2022年一季報,劉格菘管理的6只基金合計虧損約137億元。盡管業績不佳、基民虧損慘重,但根據“探長讀財”的計算——
以目前的管理規模,劉格菘的年度分紅激勵可能不低于5000萬元。
同樣,根據面包財經的梳理,廣發醫藥健康混合成立以來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累計虧損超過8.7億元。但數據顯示,2020年和2021年,廣發醫藥健康混合的管理費分別約1608.18萬元和6075.6萬元。
管它基金是否賺錢,反正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盆滿缽滿。
4
尾聲
把視野再放大一點,廣發基金也不是孤例。
支付寶公布的《2021年一季度基民報告》顯示,截止到2018年,支付寶從有理財產品至今,盈利投資者只占比所有投資者41.2%。其中盈利超過30%的投資者,占比僅6.5%。
無獨有偶,銀河證券數據也顯示,2020年主動權益類基金平均收益率高達57.54%,但同期持有權益類基金基民的平均收益率只有19.19%。
再如中郵基金旗下有一個叫“中郵核心成長”的基金,15年來凈利潤虧損合計達93.8億元,但絲毫沒有影響基金公司收取了29.67億元的管理費。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似乎成了一個魔咒。
存在即合理,但并不一定合規、合法,也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接受。拿基金抱團來說,從資源配置角度來看有其合理性,能讓資源向一部分優質的大企業集中。
但縱觀過往,很多“妖股”背后都有基金抱團的影子。一個經典的例子是2019年的興齊眼藥,股價一度從15-20元附近暴漲到近百元。
但后來有人發現,這樣一個年漲5倍的“妖股”背后,竟然是富國基金在控盤。
當時富國基金旗下的21只產品,在2019年二季度開始大舉買入興齊眼藥合計約789.21萬股,占興齊眼藥流通股比例14.73%,市值為7.5億。
這不是抱團,這是在坐莊,等著收割散戶。
到最后,唯一受傷的只有廣大散戶和基民。長此以往,這將嚴重損害資本市場的信譽。機構都在挖著坑等人跳,誰還敢來?
早年間,一位大佬曾告訴我一句話,今天同樣送給所有基金經理——
世界上唯一靠概率賺錢的,是賭場老板;其他所有賭徒,哪怕是周潤發(扮演的賭神),也終究逃不過“窮鬼”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