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生代到中生代,江小白的底牌

酒業中有個共識,品質是個玄學。貴州人民不太喜歡濃香,川酒六朵金花在貴州市場幾近銷聲匿跡;山西人民對濃香醬香都覺得有些“多余的酒臭味”;傳統濃香消費者又對汾酒和江小白的清香不太感冒……

品質在口感上難以找到普遍認同,但硬實力可以落腳到大師團隊、釀造工藝和老酒儲備上。

760畝,6553口窖池,4.8萬噸老酒,這是江小白酒廠的一些數據。很多人不知道江小白有自己的酒廠和農莊,實際上和很多新晉的互聯網酒品牌相比,江小白的線下很重,渠道很重,從高粱種植到釀造整個產業鏈條都很重。

1.png

而且這個鏈條上還藏了一張好牌。

2017年初,重慶的非遺傳承企業驢溪酒廠發生工商變更,并入到了江小白旗下。驢溪酒廠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的傳承企業。如果查閱江津燒酒的歷史,就會明白這種釀造技藝為什么受到如此重視。事實上清末明初,重慶江津燒酒產量在整個川酒中位居前列,有“江津產酒甲于省,白沙燒酒甲于津”的說法,資料顯示當時的茅臺鎮都要禮讓三分。

這樣一個有過輝煌且深厚歷史底蘊的酒廠,無論是老酒的儲備,還是獨特的釀造工藝,都是江小白需要的。據說當時江小白的收購是“保護性收購”。之后,江小白組織白酒國家評委團隊進入驢溪酒廠,主持非遺技藝的梳理與傳承。再之后,非遺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成為了江小白的技術總工。

2.png

這讓人想起酒業中的一些老故事。水井坊在全興大曲基礎上發芽開花結出碩果,舍得在沱牌曲酒的背后另獲新生,藍色經典在洋河大曲的底蘊中異軍突起,酒鬼酒在湘泉的浸泡下脫胎換骨。

江小白呢?現在很多人開始認為,非遺項目的“借鑒”是江小白歷時十年的內功修煉之一。品牌時尚化,產品非遺化,江小白也許正在走這條路。

2021年 10月的秋糖會,江小白推出了高度酒52度的“金蓋”,據說“味道更純甜糧香更足”,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反饋都很好,業內人士則稱這是一款“可以賣三百多的酒”,但只賣108塊。

“江小白酒廠西邊70公里是瀘州老窖酒廠,南邊120公里是茅臺酒廠,從地理上看位于白酒金三角,釀酒的風土條件特別好,清香老酒不在話下,而且完全有做濃香醬香兼香的能力。”

3.png

因此這兩年醬香熱起來后,酒行業內也有江小白想擴產醬香濃香的說法,但江小白始終沒有相關動作。

與其說江小白錯過了醬酒熱,不如說是醬酒熱的本質還是聚焦在傳統白酒場景上,做宴會酒局,做禮品贈品,還是對中國白酒消費理解的1.0。

而江小白從誕生之初,就是圍繞新生代人群,做新世代的品牌調性,去身份去階層,去滿足“小聚小飲小時刻小心情”的放松場景。

這兩年通過老酒加持,可以看到江小白長出了高度酒“金蓋”,也長出了水果風味高粱酒“果立方”,還結出了青梅酒品類的代表品牌“梅見”。

用老味新生的產品,去做區隔化的佐餐場景,滿足更多的味蕾口感。產品多元、場景多元、消費群多元、價值觀多元,也許這才是中國白酒2.0的出發點。

江小白在十年間活了下來,依然是新生代消費群的第一白酒品牌。2.0的產業理解應該是它最大的生存邏輯,未來可能在行業的波瀾中刻畫出一個更厚實的品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