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中國將有1億畝耐鹽堿水稻拔節生長

3月31日,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湖南掛牌儀式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行。

儀式中,一場春雨如期而至。在育種的最佳季節,科研人員滿懷期待——到2030年,我國將有1億畝耐鹽堿水稻在雨水的滋潤中拔節生長,增產稻谷300億公斤。

培育高產、優質、適應廣的重大新品種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據預測,2030年我國人口數將達到14.5億,每年需增產糧食0.7億噸。

如何滿足糧食增產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告訴記者,我國有約3.4億畝鹽堿地具備種植水稻的基本條件,“站在歷史長遠發展的角度,鹽堿地利用潛力巨大。”

2021年3月,科技部批復湖南省政府,支持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為主體建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

這是我國農業領域首批啟動建設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將通過雜交水稻的育種優勢,利用現代分子育種技術和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的集成,創建適合于鹽堿地水稻種植的“良種、良法”配套技術體系,培育出高產、優質、適應廣的耐鹽堿水稻重大新品種,構建不同鹽堿生態區耐鹽堿水稻豐產高效的推廣模式。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唐文幫介紹,該中心由湖南省政府牽頭統籌協調,湖南主要發揮技術、人才優勢,提供關鍵核心技術;海南、廣東、山東、江蘇、黑龍江、新疆等省(自治區)參與建設,主要開展耐鹽堿水稻試驗、示范和產業化推廣。

“這是真正的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唐文幫說,下一步,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將加快長沙種業研發中心、海南崖州灣108畝核心基地等臺、基地建設,持續加大耐鹽堿水稻產業化推廣力度,力爭8—10年內,實現發展1億畝耐鹽堿水稻、畝產300公斤以上、年增糧300億公斤的目標,為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作出新貢獻。

湖南水稻科研人一以貫之的夢想

“我認為,在中國實現耐鹽堿水稻種植1億畝的目標,前景很美好!”這是袁隆院士生前的夢想。

2020年9月27日,在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會場,袁隆院士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見證了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鹽堿地水稻測產過程,并宣布測產結果,祝賀興安盟耐鹽堿水稻取得豐收。

當天,經測產評估,該示范片耐鹽堿水稻畝產再破千斤,均畝產稻谷達533.95公斤。專家組一致認為,耐鹽堿水稻在pH值8.8至9.2、鹽度含量在5‰至6‰的土地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產量。

“我們國家的雜交稻雜種優勢世界領先,用雜交稻的雜種優勢抗鹽堿應該是有前途的,這是我們今后發展的方向。”作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院士認為,在鹽堿地上種水稻,既可改良鹽堿地和沙漠地區的生態環境,又可為沙漠地區的貧困人口解決口糧問題,并實現種植戶收入翻番。

這也是湖南水稻科研人的夢想。唐文幫介紹,自上世紀30年代開始,國內外先后育成了一批耐鹽堿常規稻品種,但產量較低。年來,袁隆院士提出利用雜種優勢立竿見影地提高耐鹽堿水稻產量的策略,成果顯著。

目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已與全國18家耐鹽堿水稻科研單位成立了“耐鹽堿水稻國家區域試驗聯合體”,已累計審定耐鹽堿水稻品種8個,示范畝產最高可達580.06公斤。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指出要分類改造鹽堿地,推動由主要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

隨著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在湖南掛牌,新的集結號已經吹響。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造福全球人民,湖南科研人員正與全國同行一道努力去超越!(記者 王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