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臺海淀兩處管控區域解封 居民和社區工作者收到“暖心禮物”

昨天,本市位于豐臺和海淀的兩處疫情管控區域解封。18時,隨著最后一輪核酸檢測全部陰結果出爐,豐臺區西羅園街道第一社區22、24號樓解封。約兩小時后,除出現確診病例的一棟樓還將繼續封控,被確定為管控區的海淀街道芙蓉里社區西區8棟樓也正式解封。

豐臺西羅園一區

“送您一朵玫瑰花”

昨天18時01分,豐臺區西羅園街道第一社區22號樓管控點,西羅園街道主任賈曉方的手機彈出一條消息,被劃定為管控區的豐臺區西羅園街道第一社區22、24號樓居民核酸檢測全部為陰,即刻解封。賈曉方和身邊的防疫人員都歡呼起來,趕緊將好消息發到微信群。

昨天,在豐臺區西羅園一區,居民代表將鮮花送給防控工作人員表示感謝。本報記者 劉

居民走出樓門,開心地欣賞著北京初雪,“還怕趕不上這場初雪了,真是瑞雪啊!”“這些天竟在微信里麻煩您了,您辛苦啦”……彼此支持,共同面對,大家都忙著道謝。

不僅有好消息,還有暖心禮。街道為500余位居家觀察居民準備了每人一枝玫瑰花和一個寫有“同舟共濟 未來可期”的相框,感謝大家對防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相框中的畫面是“大白”捧著一顆愛心,相框上還寫著2021年11月7日,以及居民的門牌號碼。

昨天上午,西羅園一區管控區進行核酸檢測采樣。為避免居民冒雪排隊,西羅園街道協調相關部門,特意將核酸采樣臺設置在居民樓門口,請大家分批次下樓檢測。完成采樣的居民會一一收到“暖心禮”。

解封后,22號樓5單元的居民耿健走出樓門,尋找一位曾特意為他送來生日祝福的疫情防控工作人員黃偉麗。盡管黃偉麗還是穿著防護服、戴著口罩和面罩的“大白”模樣,耿健還是認出了她,把社區發的玫瑰花送給她。“其實生日當天我自己都沒什么準備,工作人員們特別辛苦,還能想著這件事,看到蛋糕和手繪賀卡,我特別感動。”

解封后,西羅園第一社區的工作人員仍堅守崗位,忙著給居民辦理出入證,保證他們能正常出入小區。西羅園街道工委副書記鮑永剛說,管控區解封后仍將做好疫情防控,督促居民不聚集、不扎堆,珍惜疫情防控成果。

海淀芙蓉里社區西區

一出門就吃上立冬餃子

昨天19時55分左右,除出現確診病例的一棟樓,海淀街道芙蓉里社區西區8棟樓解封了。

昨天是立冬,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準備了兩大桶熱乎乎的水餃。居民一出小區門,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餃子就遞到他們手上,以感謝居民對防疫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昨晚,在海淀芙蓉里社區,醫務工作者收到了“暖心禮物”。本報記者 吳鏑攝

居民更想感謝守護他們安的社區工作者。一位男孩子把自己畫的畫送給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工作人員;一個小女孩朗誦了自己寫的小作文,感謝各位叔叔阿姨;街道準備了鮮花,送給在社區里開展核酸檢測的醫務工作者。

“我特別感謝他們,包括社區干部、街道干部、各個方面來的志愿者,他們太辛苦了。”居民賈女士回憶,她的兒子上高二,周六要參加一個奧林匹克競賽,要求周日上午把答卷送到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部。賈女士跟社區工作人員說明情況后,社區工作者一大早上門取走答卷,做好消殺后交給順豐快遞員,準時將答卷送到。

小區門口,身穿藍馬甲的志愿者們舉著紅色的心形抱枕,歡迎著居民。今年59歲的志愿者肖千家住學院路街道東王莊社區,看到海淀區文明辦的號召,主動報名參加志愿服務。封控期間,她每天都到小區北門外,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幫助工作人員穿脫防護服,同時幫著整理快遞、搬運物資等。解封了,她和居民一樣高興。芙蓉里社區西區封控期間,駐區快遞企業的快遞小哥組成了志愿服務隊,每人每天拿出半天時間在小區里志愿服務。“我們負責給居民送快遞,還有街道、社區給養老驛站送的米面糧油等慰問品。”順豐公司的快遞小哥李光月說,最讓自己感動的是,有時已經轉身走了,身后的老人還在表示感謝。

“經過這次封控,我覺得社區和居民之間心貼得更了。”芙蓉里社區黨委書記王曉霞說。

探訪封控小區

滯留快遞小哥加入“大白”服務隊

時穿著工服、走街串巷服務群眾,疫情到來時換上防護服,迅速變身千家萬戶的后勤保障員。在昌區的封控小區內,一群快遞小哥參與到應急保障中,在完成“雙11”網購商品配送的同時,也為居民配送各類生活物資。

11月1日20時,昌區天通苑北二區因疫情原因實施臨時管控,人員只進不出,正在送件的十幾名快遞員也滯留在小區里,他們來自順豐、京東、中通、極兔、圓通、百世等多家企業。

“既然出不去,不如干點兒有意義的事。”在市快遞協會和天通苑北街道的組織下,快遞小哥們很快集結成應急保障配送隊,換上防護服,變身為居民的服務“大白”。隨后,韻達等企業幾位快遞小哥也主動加入,使這支隊伍增加到19人。封控區外,快遞、外賣小哥、超市送貨員不斷抵達。警戒線內,“大白”們一趟一趟將社區居民訂購的生活用品送貨上門。

寒潮來臨,身穿防護服的他們受到嚴峻天氣的考驗,但卻沒有人退縮。他們當中有的已服務這一片區七八年,熟悉每條街、每棟樓、每個客戶,有的才剛入職12天,就上了一堂難忘的“入職第一課”。(記者 孫穎 于麗爽 馬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