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北京”2021亞洲花樣滑冰公開賽舉行

14日下午,“相約北京”2021亞洲花樣滑冰公開賽在首都體育館拉開帷幕。作為“相約北京”系列冬季體育賽事的一部分,本站賽事也是北京冬奧會花滑項目的測試賽,改造后的首都體育館首次迎來國際賽事,它會達到怎樣的測試目標呢?

改造

整修后的首體更環保、更具科技感

為迎接北京2022年冬奧會整修改造的首都體育館,外觀依舊是舊時模樣,內部卻煥然一新,更環保、更舒適、更具科技感。踏進煥然一新的首都體育館競賽場館,震撼人心的氛圍撲面而來,此次冬奧測試賽因為有大量境外選手和技術官員的參加,更加貼實戰氛圍。

改造后的首都體育館,能夠在花樣滑冰場地和短道速滑場地之間靈活轉換。首都體育館場館群運行團隊主任丁東介紹:“有些場館承擔的是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比賽,他們轉場有時間的間隔,有足夠的準備時間,而我們必須在比賽的同一天進行。包括冰面轉換,溫度、軟硬度都要根據項目要求進行調整,臨時搭建的設施比如發令臺、裁判席、防護墊以及媒體攝影的位置等,都要根據賽事安排進行轉換。”

保障

“黑科技”裝備 悉數“登場”

測試賽首日,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供電保障人員落實保電要求到崗到位,全力確保供電安全可靠。應用于供電保障中的應急車輛、設備儀器、“黑科技”裝備悉數“登場”,充分展示出冬奧保障的應急實力,彰顯了低碳、智慧、科技的冬奧品牌形象。

目前,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在科技冬奧方面從保障模式到設備應用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電力成果。據首體電力領域經理李清濤介紹:“就首體場館電力保障來說,我們首次使用了全數字化保障模式,搭建了冬奧電力運行保障指揮臺(EOC),它具有‘數據采集、智能研判、監控指揮’三大特點。我們對場館供電設備實現了全數據量精準采集,消除了保障‘最后一公里’數據盲區。我們還首次實現各級指揮人員和現場保障人員的音視頻互聯,透明化規范現場工作流程,合理配置點位保障人員,周密部署應急處置措施,切實做到供電保障萬無一失。”

據了解,北京冬奧會首體場館群供電方式包括兩個部分。其中,主場館供電采用市電,采取兩用一備運行方式,均為電纜線路,電源供電可靠較高。同時設有分界室1座、配電室4座、永久配電柜29臺、永久UPS箱8臺,電力供應安全可靠。同時,在比賽場館配備1000千瓦應急電源發電車,在突發情況下,可以為場館提供應急電源保障。“針對賽事舉辦期間,競賽場館臨時增加的轉播、采訪、安保計時計分、餐飲等設施設備用電需求,采用臨時供電設施,這些設備具有即插即用、供電快捷的特點,同時具有配電綜合監控終端、采集電量和環境信息、運行狀態實時監測的功能,供電十分安全可靠。”李清濤說。

防疫

分區管理 智能設備減少人力投入

根據防疫要求,運行團隊進行分區管理,利用有限空間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此外首體還按照國際奧委會和國際單項組織要求增加了80多個無障礙坐席。作為“相約北京”系列賽的其中一項,亞洲花樣滑冰公開賽是北京冬奧會前對首體花滑場館和運行團隊的又一次全方位檢驗。“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這次測試賽,展現中國疫情防控常態下成功舉辦國際大賽的水,樹立如期、安全、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的信心。”丁東說。

疫情之下,國網北京電力針對有限空間、密閉空間等復雜危險環境創新應用巡檢機器狗、防撞無人機等智能設備,有效減少巡視人員力量投入,提升智能化運維水。李清濤介紹道:“除此之外,還在應急電力搶修中應用壓縮空氣泡沫主戰消防車、‘蜘蛛俠’高機動燈塔等多項特種裝備,提高應急處置效率。”

按照北京冬奧會運行指揮部首次調度會的要求,疫情防控是這次國際測試賽的重中之重。通過三維空間計算操作系統,設計搭建冬奧場館的智慧運營中心,將冬奧場館劃分為核心區、非核心區,實現對場館人員流量、活動軌跡、活動區域的追蹤等功能,確保場館管理運行的保密安全及權限清晰。同時,該項目作為空間計算的底層管理技術,可根據場館需求整合其他項目進行最終呈現。

為確保此次測試賽如期、安全、順利開展,全面做好測試賽期間首都體育場館群疫情防控工作,一批“黑科技”也亮相首體場館。據防疫領域經理蔡偉介紹:“提前根據個人注冊信息生成二維碼通行貼,可以便捷開展人員核酸健康狀態等信息查驗,快速提升人員通行速度,同時,通過匹配數字哨點功能,實現場館區域權限管理、通行記錄識別等功能。場館人員可以通過可穿戴式醫療級智能測溫貼,實現體溫檢測與異常預警功能,精度達0.05℃。”

此外,首體還在公共空間使用了生物氣溶膠新型冠狀病毒監測系統。“利用生物氣溶膠采樣器將空氣中新冠病毒顆粒采集至檢測芯片,由核酸分析儀自動進行核酸提取、擴增檢測、出具檢測報告,快速實現‘樣品入-結果出’式(采集、檢測時間分別約20-30分鐘)的新冠病毒高靈敏檢測。”蔡偉說。(記者 周學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