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教學點成了農村娃幸福成長的樂園
看到今年春季復學后的學生人數時,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板橋鎮西柳教學點校長范青的臉上漾開了笑容。因為,近年來,這所偏遠教學點的生源非但沒有“流失”,反而每年都會“回流”一兩個學生。
“教學點涵蓋幼兒園和小學一、二年級,農村孩子足不出村就可以接受5年啟蒙教育。加之,現如今教學點的辦學環境、師資配備等都得到了大力改善,村民也放心把孩子‘留’在家門口。”范青告訴記者。
臨澤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是西北地區典型的農業縣。然而,在這個農業縣,卻有這樣兩項指標:全縣適齡兒童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為99.8%,且全縣所有幼兒園都是公辦園;全縣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這兩項指標遠遠高于省內許多城市和地區,這得益于近年來該縣探索實行的“3+2”幼小一體新五年制辦學模式。
村村都有優質公辦園
板橋鎮距離臨澤縣城約30公里,地處黑河北岸,轄9個行政村,是當地有名的萬畝釀酒葡萄基地。盛夏時節,透過一壟壟青翠欲滴的葡萄地,漂亮溫馨的校園就浮現在眼前。
“教學點一點兒也不比城里的學校差,我在這里度過了5年的歡樂時光。”在西柳教學點,二年級學生李銳高興地說,自己在村里上了幼兒園和一、二年級,今年秋天就會到鎮上的中心小學寄宿就讀。
受益于“3+2”幼小一體新五年制辦學模式,和李銳一樣,現如今,臨澤縣所有農村適齡兒童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優質的學前教育和小學一、二年級教育。
為何要實行這一辦學模式?臨澤縣教育局局長單興銀介紹說,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孩子越來越少,中小學布局調整以后,初高中都集中到了城區,小學也被集中到了鄉鎮,原來一些農村學校就空置了。而小學集中到鄉鎮后,學生就要到中心小學寄宿就讀,這對低齡段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利。
在多方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該縣決定整合教育資源,實行“3+2”幼小一體新五年制辦學模式,把原村小學轉型為教學點,設立幼兒園和小學一、二年級,教室改“排列式”布局為“七字型”布局,順應“3+2”幼小一體運行和管理,并配備了標準課桌椅、玩教具、圖書、多媒體設備和大型體育游戲器材等設施,滿足人民群眾對“幼有所育”的需求。
村教學點設幼兒園,配備合格的幼兒園教師是關鍵。對此,臨澤縣采取了多種措施:幼兒園教師工資全額納入財政預算,保險待遇、職稱評聘、評先評優與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同等待遇;實施幼兒園教師全員培訓制度,通過舉辦自制幼兒玩教具展評與推廣應用、保教技能大賽、幼教優質課評選等活動,提高幼兒園教師專業化水平;實施中心園帶動工程和教育發展聯盟,聯盟內教育、教研、教師資源共享共用,不斷加強教學研討和交流,鞏固提升幼兒園辦園質量。
與此同時,通過城區幼兒園教師到鄉村園督導、掛職、支教,以及鄉村園教師到城區跟班學習等方式,城區先進的辦園理念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教學點。僅2019年,臨澤縣就選派了14名城區教師到農村教學點支教,并選派了42名農村教師到城區跟班學習,周期均為一年。
截至目前,該縣共有各類幼兒園72所,均為普惠性公辦園。其中,城區幼兒園3所,“3+2”村教學點幼兒園69所,農村入園幼兒占全縣幼兒總數的44.3%。
“一校兩制”實現共同發展
在綠樹和陽光的映襯下,新華鎮牛場教學點粉白相間的兩層教學樓格外引人注目。目前,該教學點有27名幼兒和25名小學生。
步入該校,記者看到教學樓一樓為幼兒園,二樓則是小學一、二年級。盡管同在一幢樓,但樓內和室內的布置卻各有洞天:一樓的樓道顏色艷麗,掛滿了各種各樣的手工作品,室內區域劃分明顯;二樓的樓道則簡潔素雅、溫馨整潔,室內桌椅擺放整齊。
風格大相徑庭的環境布置直觀地體現了“3+2”幼小一體新五年制辦學模式的特色——“一校兩制”。“盡管同在一個屋檐下,但實際上,幼兒園側重于保教,而小學側重于孩子養成教育和課堂教學,互相獨立、互不干涉。”牛場教學點校長宋天彬說。
同時,教學點實行“一所學校,兩班人馬”的管理模式,幼兒園和小學的師資獨立配置,教學獨立運行,作息錯時分開。宋天彬介紹,多才多藝的幼兒園教師還能有效彌補小學音體美師資缺乏的“短板”,保障教學點課程的開齊開全。
在教學點,上完幼兒園的孩子不出校園就能接受小學教育,也讓學校和家長省去了好多“麻煩”。新華鎮中心小學校長張保武告訴記者,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有便利的條件互相滲透教學,這樣一來,幼兒沒有“斷奶期”,會自然過渡到小學,幼小實現“無縫銜接”。
為保障幼兒園、小學并行發展,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臨澤縣各鎮中心小學(中心幼兒園)還建立了“督、考、評、招”一體化管理模式。按照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的特點,學區內按督學責任區工作機制,分設“鎮中心幼兒園—村教學點幼兒園”學前教育管理線和“鎮中心小學—村教學點一、二年級”小學教育管理線,分別對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學管理、教育質量、辦學行為、安全管理等進行督導、考評,讓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農村低齡兒童就近入學,不僅實現了學前教育高入園率,帶動了小學階段的高入學率,而且照顧到了低齡段兒童對家庭親情關愛的需要,有效引導父母主動承擔起撫養、監護、教育孩子的職責,提升了家庭教育水平。”單興銀說。
城鄉學前教育駛入“快車道”
這幾年,臨澤縣濱河幼兒園園長蘆建紅又多了幾個新身份:臨澤縣第九督學責任區首席督學、甘肅省首批“金鑰匙”導師團導師。她既有自己負責的幼兒園,還承擔著兩個學區3所幼兒園的督導和幫扶工作。
新華鎮農場小學原是農墾企業學校,2006年移交至臨澤縣教育局,是該縣唯一一所幼小一體的非寄宿制學校。與其他教學點相比,該校幼兒園教師整體素質相對較弱,大多由小學教師轉崗而來。為盡快提升教師隊伍素質,蘆建紅親自帶隊,定期在幼兒園蹲點示范指導,還不定期“送教下鄉”。
“濱河幼兒園每個月都會選派骨干教師下來,指導我們的衛生保健、環境創設和一日常規活動,通過開展聽、評、研等活動,轉變教師觀念,規范辦園行為。他們園開展活動,我們園教師也一同參與,跟班學習,保教能力明顯提升。”農場小學幼兒園副園長宋曉云說。
短短兩年時間,在濱河幼兒園的幫扶帶動下,農場小學幼兒園教師整體素質大幅提升,辦園質量節節攀升。2018年,該園被評為張掖市標準化幼兒園。“今年,我們還要申報省級一類園。”宋曉云欣喜地告訴記者。
農場小學幼兒園的變化并非個例。為充分發揮城區幼兒園的示范引領作用,近年來,臨澤縣采取城鄉結對幫扶、組建學前教育發展聯盟的方式,形成了“省級示范園—鎮中心園—村幼兒園”幫扶帶動機制和“城有品牌園、鎮有中心園、村有規范園”逐級示范帶動、整體規范發展的學前教育良好格局,切實做到了“規模雖小但標準不降”,有效促進了城鄉學前教育協調、均衡發展。
截至目前,該縣城區3所幼兒園全部創建為省級示范性幼兒園,農村3所教學點幼兒園創建為省一類幼兒園、65所教學點幼兒園創建為市級標準化幼兒園,市級標準化幼兒園以上辦園水平的幼兒園占比達98.6%。
“對低齡段兒童來說,他們的最大樂趣仍然以‘家’為中心,通過實行‘3+2’幼小一體新五年制辦學模式,教學點成了農村孩子幸福成長的樂園,不僅讓他們享受到了更加優質的學前教育,而且促進了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單興銀說,而每個村都保留教學點,留住了生源,背書包的上學郎、瑯瑯的讀書聲,凝聚著村民對文化知識的希冀,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助力。
本報記者 尹曉軍 通訊員 蘇興洲 豆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