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這處胡同難設垃圾桶 古樹下垃圾成堆!老難題如何破解?
百年國槐下常常堆滿垃圾,東城區交道口北三條有部分居民不等收運人員上門,在古樹下亂扔垃圾。時隔一個月,記者再次來到該胡同,發現曾經垃圾堆積的位置均不再有垃圾出現。夜間值守、加設桶站、入戶宣傳……為破解平房區垃圾收運難題,安定門街道多管齊下,大大提升了居民垃圾分類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12月24日晚7時,隨著一聲清脆的哨響,家住東城區交道口北三條35號院的張大爺拿起家里的廚余垃圾桶,來到流動垃圾收運車前倒垃圾。
自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以來,包括北三條在內的很多平房區改變了原有的生活垃圾定點投放方式,將垃圾桶逐步撤掉,轉而采用定時上門的方式收運垃圾,實現“垃圾不落地”。然而居民的投放習慣一時難以改變,很多人不等垃圾車來便隨手將垃圾丟棄在院門口,讓胡同環境很受影響。
“胡同院落深,有時候家里看著電視,聽不見哨響,或者老人腿腳不利索,趕不上垃圾車,就會把垃圾扔在院門口,但現在這些情況已經很少出現了。”張大爺說,自從街道通過入戶宣傳走訪,按照居民作息時間為每個院落量身定制了收運時間表,大家幾乎都能在早晚的時間點投放垃圾。35號院前,曾經“被迫”成了垃圾站的國槐樹也已加裝了圍欄,街道還張貼了“保護古樹,請勿亂扔垃圾”的標語,讓居民意識到了維護家門口環境的重要性。“垃圾分類是件好事,大家齊心協力,我們這片胡同干凈多了。”張大爺說。
安定門街道市民訴求處置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考慮到撤除桶站給居民投放垃圾帶來的不便,從今年12月開始,街道充分調研居民意見,在交道口北三條東段有需要的院落共設置了17處其他垃圾桶,由保潔員每日巡回上門收運,同時在胡同內公共區域增設2處果皮箱。記者在這些院落看到,黑色小桶均放置在院門口不影響通行的地方,部分居民沒趕上流動收運時便可將垃圾臨時扔進小桶,還有的居民特意給小桶套上了塑料袋,顯得十分愛惜。
在交北頭條社區的動員下,3位居住在35號院及周邊院落的居民主動請纓成為了志愿者,每晚18點至24點對易出現垃圾亂扔的地方進行巡視,指導大家對垃圾正確分類。居民之間相互勸導,比社區工作人員一次次入戶宣傳更有效,很快,35號院周邊的胡同區域很少再出現垃圾亂扔的現象。(記者 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