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5年實現每10萬人擁有1.2家博物館 博物館數量四年后達260家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發布,明確了到2025年本市文博領域8大板塊、30個方面重點任務。“十四五”末期,本市將實現每10萬人擁有1.2家博物館,博物館數量超過260家。

中軸線文物開放比例提升

“北京中軸線申遺取得重大進展”被寫入規劃。本市將完成中軸線申遺文本、保護管理規劃的編制。推動老城整體保護,實施一批重點文物保護修繕工程,編制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

“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展覽在首都博物館重新對外開放。

一批具體任務已經列出,包括完成萬寧橋橋體及附屬文物修繕工程;保護正陽門甕城基址,實施城墻遺址考古,規劃騰退現有城樓和箭樓內辦公用房,提升展示空間;騰退、拆除先農壇內壇和外壇文物遺址內的非文物建筑,打通歷史祭祀線路,恢復先農壇歷史風貌,打造集文化展示、農耕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先農壇博物館。

中軸線遺產區考古也將推進。本市將配合基建工程開展傳統房區地下文物考古工作;創新文物開放模式,提升開放比例,實現皇史宬、國立蒙藏學校舊址、寧郡王府、賢良祠、楊椒山祠、歙縣會館等一批活化利用項目落地。

三山五園建博物館集聚區

推動“博物館之城”和“兩園三帶”建設也是規劃中的亮點。其中,兩園就在兩帶上——大運河文化帶和長城文化帶上,大運河和長城兩處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將建設完成。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保護清單將完善,具備條件的古代運河及相關水利遺存將開展考古工作;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箭扣長城修繕工程、八達嶺長城世界遺產核心展示區建設等也將重點實施。

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將基本建成,并形成博物館集聚區。潭柘寺、戒臺寺、醇親王墓等一批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實施,模式口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修繕及環境整治提升也將展開。

本市還將完成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建設,加快故宮博物院北院、國家自然博物館等國家級博物館建設;鼓勵各方依托文物遺址、歷史建筑、工業農業遺產、文化景觀等設立博物館。

北京革命文物資源摸清家底兒

“十四五”時期,本市重點建設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修訂周口店、圓明園遺址文物保護規劃,推進金中都、上宅遺址公園建設。

本市還將完成北京革命文物資源專項調查,核定公布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編制實施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五年修繕計劃,推進天安門、北京大學紅樓、盧溝橋(宛城)等一批代表革命文物保護規劃編制工作。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抗日戰爭、“進京趕考”建立新中國三大主題片區的革命文物將實現整體保護利用。(記者 李祺瑤)